海關數據的作用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根據使用者的具體操作來發揮作用的。那么,讓我們來看看真實的案例吧。
案例一:利用海關數據鑒別B2B詢盤
廣州外貿經理Lisa管理7個外貿人員,六年來主要用Alibaba、bossgoo以及Google等搜索引擎開發國外客戶,一共積累了5000多個客戶,很多客戶報完價之后就沒有下文了,只能每隔一段時間發發郵件,可是基本都石沉大海。通過海關數據-進口商搜索框,統統驗證一遍:
1、看看哪些客戶是有真實采購過的買家?
2、看看哪些買家的采購量比較大比較匹配?
3、看看哪些買家一直在頻繁更換供應商?
4、看看已合作買家有哪些供應商?流失風險?
核驗后,值得持續跟進的匹配買家只剩50多個,Lisa帶領大家一起分析交易報表,并擬定絕對可行的跟進計劃;每人把精力都聚焦到自己分到的7個客戶身上,結果:兩個月內拿下了其中的11個客戶。
![]()
案例二:利用海關數據驗證展會買家
上海外貿主管David,在美國家居展上接待了一位在美國有5個分公司的大客戶,其網站上的硅膠廚房用品和自己公司的產品非常相似。展會后半年內累計免費打樣寄樣30余次,而且每次報價客戶都能接受,卻遲遲不下單,期間David也多次電話詢問:產品價格都OK為何遲遲不下單?客戶答復:樣品需要最終買家確認,請耐心等待!
David通過進口商搜索框,發現:該買家三年來的一直都有持續采購且量確實很大,但供應商是該買家自己在中國開的工廠。
結論:客戶只為免費打樣,不會下單。
案例三:跳過中間商,利用海關數據尋求高利潤買家
Mark公司從事服裝加工已有10年之久。一直給香港的貿易公司加工,生產的服裝100%外銷,訂單相對穩定利潤也還可以,一直做著加工生產。
這兩年隨著原材料和工人工資上漲,加工利潤越來越低,稍微管理不到位還可能虧本。Mark一直告訴自己要開發終端客戶,可是做了10年服裝加工連一個國外客戶都沒見過,終端客戶在那一直困擾著Mark。
了解到海關數據-出口商搜索框,可以驗證同行出口細節,他將知道的貿易商名稱放到進口商搜索框驗了一遍,查到許多貿易商的終端買家。他想,我們工廠跟貿易商比較優勢:價格、質量和交期;不足:外貿團隊專業度和服務。如果我們團隊在專業度和服務上提升,是不是開發這些終端買家更輕松呢?
想清楚后Mark開始組建3人團隊,截止到現在MARK用了一年半時間成功開發了5個利潤較高且量較大的國外買家。
案例四:借海關數據讓展會訂單翻番
PETER公司一直都是通過展會拓展國外市場,這兩年參展效果不是很理想,很多客戶都采取觀望態度,以前的老客戶采購量也在不斷地下降。
一次外貿交流會 PETER了解到海關數據可以直接鎖定國外精準買家而且還可以對該買家多年采購情況進行系統的分析,果斷的將公司推廣模式調整為“海關數據+出國參展”。
參展前一個月,PETER團隊6人,利用產品關鍵詞搜索功能,每個人挑選20家匹配的買家,通過SKYPE,Email等方式聯系上買家,告知買家參展時間,攤位號邀請買家來展會現場溝通,有37家買家明確告知會前往展會見面,大大增加展會現場精準客戶的數量。
展會現場,之前邀請的37位買家,最終來了31位,因為之前對買家的背景和實力以及供應關系都做了全面的了解,在現場溝通PETER公司一直掌握主動,合理報價給到客戶。同時展會現場還收到很多名片,將名片放到驗買家進行一一驗證,快速挑選出采購匹配且穩定的高質量買家。
展會后,PETER團隊根據驗買家的結果和展會現場的溝通情況,對買家進行等級分類,再跟進業務團隊的能力進行合理跟進客戶,業務能力強專業知識豐富的跟進大客戶,新人跟進展會現場談的不錯但沒有成交的客戶,從未采購過的客戶放在最后跟進,展會結束后一個月時間,PETER團隊成功成交9個客戶,而且客戶的采購量都非常不錯。
案例五:借助海關數據高效出國拜訪客戶
東莞虎門客戶做了兩年的外貿,外貿負責人是一個海歸,不喜歡通過平臺等待客戶找他,更喜歡參加國外展會和上門拜訪客戶,他們認為跟客戶面對面交流效果會更加直接深入,但是也遇到一個問題:效率非常低,身心疲憊。
在了解海關數據能查詢到采購商地址后,確定了“海關數據+出國拜訪客戶”方式來拓展外貿市場。
開始使用系統時,負責人通過查詢采購商地址,發現該區域還有8家非常有實力的買家尚未接觸過,于是馬上通過電話聯系這8家客戶,通過前期的郵件及樣品跟進,大概一個月后用“有新產品推薦”為由,成功預約到5家客戶。上門拜訪完一個月內,5家當中有2家成功下單。
海關數據就像一張地圖,只能幫你指引去目的地的方向,幫你確定你所在的位置,但是如何到達目的地,還是需要得靠自己的。